学院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学院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院新闻 - 正文

研究生思政课教研室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发布时间:2019-11-04 10:12:59  阅读量: 次】

春华秋实,岁物丰成。11月1日,我院研究生思政课教研室在708室召开会议,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领会精神实质。

会议结合9月24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内容和11月1日上午四中全会新闻发布会的内容,认真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特别是公报中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主要任务。与会教师认为,这次会议是我国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基点上召开的重要会议;会议通过的决定,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的问题,是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纲领性文件。

俞田荣副教授回顾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学说的发展过程。他说:马克思、恩格斯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状况出发创立了科学的国家学说;列宁、斯大林根据俄国的历史条件和实践经验,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作出了重大的发展,但是苏联的消亡说明其制度模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强调:“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这次中央全会专门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大议题,充分说明了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治国安邦之根本的高度重视。”

“全会通过的重要文献是对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一次科学、系统的全面总结。”李勇华教授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由十三个部分组成,这十三个“坚持和完善”是“五体一体”、“四个全面”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表明党对于国家制度结构和体系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化。他从多年从事乡村治理研究的感受出发,谈了中国基层民主政治的多方面创新,认为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中国积极借鉴了其他国家经验,但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国情和自身实践基础上的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这一论断,引起了王华彬博士的共鸣。他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在中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上长期发展、逐渐完善而形成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政治发展逻辑的辩证统一,“紧跟时代步伐,回应时代要求,围绕全会提出的独具魅力的新理论、新观点,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

“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复杂局面,全会作出的决定具有重要意义。”丁峰博士认为,重大风险和挑战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台工作、外交工作、党的建设各个方面。这次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决定,“就是要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优势,运用制度的磅礴力量积极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在这一伟大斗争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更加坚定、更加昂扬,更彰显制度优势。”

“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越走越宽广,越走越成熟,国家治理进入了新境界。”同时担负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学院教学督导张金凤副教授在听取大家的发言后,谈了自己的学习体会。她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充分说明了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切实融入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作出解答,增强广大学生的制度自信!”



上一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拟确定王雪莉同志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公示

下一条:我院教师学习陈立群同志先进事迹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