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学院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院新闻 - 正文

一只英雄袋的由来 ——访离休干部唐泉生爷爷手记


【发布时间:2021-06-02 10:24:17  阅读量: 次】

在绿树成荫的初夏,我们穿过窄窄的小弄,迈上幽静的楼道,来到了杭州市临安区於潜镇原党委委员、离休干部唐泉生家。今年已经88岁高龄的唐爷爷,将他保存了近70年的一只“革命英雄袋”赠送给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件宝贵实物。

“我是1949年6月参军的。”面对我院学生的提问,唐爷爷娓娓道来自己的经历:“保安坪村驻有解放军某部。我当时只有15岁,正给地主李培荣家看牛。我家里很苦,听说解放军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是为穷人做事的,于是我和几位与我有相同处境的同伴,一起跟随解放军的叶教导员到了於潜县城。起初在县大队工作,后来调到公安队,看押被俘的土匪。”

谈起英雄袋,唐爷爷深情地说:“它是当时军民团结如一人的象征。”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於潜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掀起了慰问和支援解放军的热潮。大概在1951年底或1952年初,公安队三个班的战士每人都收到了一份慰问品,有的是衣服、鞋子,有的是日常用品。唐爷爷分到了一只装得鼓鼓的慰问袋。袋子是用暗紫色的布料缝制的,并用不同颜色的丝线秀着“革命慰问袋”和“於潜县天目区白鹤乡妇联会敬”几个字,另一面还绣着一个红色的五角星。他打开一看,里面是山核桃等坚果。唐爷爷十分欣喜,将这些东西都给战友们分享了。部队领导曾说,战士们要做好上抗美援朝战场的准备。1952年后因朝鲜形势趋向平稳,他们没有去参战。而这只做工精细、形状小巧的布袋,唐爷爷觉得既有纪念意义,也很实用,就一直保留着,装过各种票证和小物件,伴随了几十年的生活。

“我只读到小学三年级。12岁时,父亲对我说,家里没饭吃了,你去给人家放牛。”唐爷爷说,后来他有了读书的机会,先后去嘉兴第二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和浙江省公安学校学习,“我是在党的教育和培养下成长的,又走上基层领导干部的工作岗位。”

人生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唐爷爷也是如此。“大跃进”期间,他因为对湖北麻城水稻超高产提出疑问而受到批判,乃至被提起开除党籍。面对这样的遭遇,唐爷爷平静地说:“我从来不埋怨党的领导,因为个别人代表不了全党,一段时间的弯路也代表不了党的历史发展的主线。我们认识问题,要有全面的观点,要看主流。”

“去年你们第一次通过电话与我联系时,问起我有没有保存下来的纪念品,我就想起了慰问袋。”唐爷爷与老伴商量,这只袋子保存了几十年,“我们自己留着,只有纪念意义。如果送给你们,那么它可以发挥很大的教育意义。老伴非常赞同我的想法。人的生命规律不可抗拒,我即使活到100岁,年头也是有限的。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爱国主义精神能一代代传承下去。”

谈话结束后,唐爷爷热情地带着师生参观他精心培育的后花园。面积不大的园里种植着他多年采集来的花草树木盆景,挨挨挤挤,婀娜多姿。

“唐爷爷,您的生活真有乐趣。”我院师生看看青涩的日本柿子,摸摸快成熟的桃子,仔细端详六月香、栀子花、银杏树,还有许多不知名的温柔可爱的物种。

“我上午就挑选了一些,等着你们到来。”临别时,唐爷爷把十盆苗木送给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国家好,大家才会都好。希望你们青年人的生活和事业朝气蓬勃!”

走出院门,只见阳光在绿萌下洒落着点点光辉,斑斑驳驳地铺满师生前行的路。在2021年5月29日这个普通的日子里,我们却汲取到了一份重要的精神力量。

如今,“革命英雄袋”安详地躺在“红藏室”的玻璃柜内,诉说着历史深处的动人故事。而一盆盆苗木则被细心的同学贴上了标识,置于过道和窗边,静静伫立,仿佛在迎接一批批参观者的到来……



上一条: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2021届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会

下一条: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5月学生工作例会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