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学院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院新闻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藏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重温浙南革命先烈事迹 秉持传承红色文化精神


【发布时间:2022-07-10 16:15:49  阅读量: 次】

炎炎夏日,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行走在浙南革命热土上,不断寻找、挖掘红色资源,感悟革命先烈的光荣历史与红色文化根脉的传承。在永嘉革命老根据地的寻访中,红十三军革命先烈的事迹和艰苦抗争的光荣军史给实践团成员留下深刻印象。

究竟是什么样的精神,什么样的力量让浙南山区不断走出英雄的人物和默默奉献的党员先锋呢?一路实践的所观所感让实践团成员久久不能平静。

7月7日上午,带着对红十三军精神的深刻感悟和上述的问题与思考,实践团一行走进永嘉县岩头镇红十三军的策源地——红星社区。

红星社区是原岩头镇的五上村、五下村、岭根村、南垟村、林山村、下宅村等六个行政村在2019年新组建而成,属于浙南红军小镇项目的核心区域,与红十三军纪念碑、红十三军军部旧址遥相呼应。走进红星社区,社区办公楼内外突出的红色和军味标语映入眼帘,浓厚的红色氛围在周围萦绕。

在社区工作人员的介绍下,实践团成员约好访谈的社区退役老军人和老党员。在讨论访谈事宜之际,两位老党员同志冒着炎炎烈日来到社区,慈祥的笑容与豆大的汗珠挂在他们的脸庞之上。在与两位老人的交谈中得知,一位是已在党30多年的退伍军人,另一位是拥有几十年党龄的老党员,也是红十三军革命先烈的后代。两位老人虽已至古稀与耄耋之年,但依然精神矍铄、谈论风生。

在与退伍老兵的交流中,老人告诉团队成员,他曾在张家口空军基地后勤保障部门有着6年部队生涯,主要负责机器修理工作同时兼任汽车驾驶员。他回忆到:“当时毛主席号召我们国家自主制造汽车电瓶,以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自主制作电瓶条件十分艰难且非常危险。曾经有一次电瓶爆炸,自己脸部、腿部均有受伤,但当时只是一心想着把党交与我的任务完成,并没有顾虑那么多。”虽不是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但作为军人仍在自己的岗位上践行着初心与使命。退伍老军人的故事让实践团成员们肃然起敬,无不被这种不怕牺牲、为民奉献的精神所感动。

老人退伍之后,秉持退伍不退志精神,退伍转业后在家乡担任村干部,继续传承五尺红村红色精神与军人品格,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在访谈另一位老党员时,他情绪饱满地向实践团成员讲述其父亲作为红十三军革命烈士可歌可泣的斗争事迹。实践团成员在聆听之时,表示仿佛身处当年的峥嵘岁月。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在老党员满含乡音的讲述中,转化为一种恒久的精神力量,浸润到实践团成员的灵魂之中。

当问及二位老人的姓名时,他们表示自己只是千万党员中的一份子,姓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将这里的红色故事讲述下去、传播下去,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尽自己的本份和力量,也期待更多的年轻人走进浙南革命老区、走进红十三军、走进红星社区,守望红色文化根脉。

访谈结束之际,实践团成员又在一些红色文化纪念地进行了实地瞻仰。在这座充满红色文化精神、流淌红色血脉的浙南红军小镇,实践团成员不仅感受到革命先烈留下的精神力量,而且感受到传承红色文化精神的那份执着与信念的力量。这种精神与力量在一代代人的赓续中被赋予新时代的魅力而熠熠光辉,并继续由人们缅怀与传承。

青山忠魂,碧草乡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在全民共谱共同富裕的新篇章中,实践团成员不仅了解到浙南革命老区当年革命先烈的光荣事迹,在访谈中也深刻感受到行走在新时代乡村、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责任与使命。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要继续传承与发扬革命先烈与党员先锋的精神品质,勇于担当新时代民族复兴的历史大任。



上一条: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藏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传红色信仰 融绿水青山 创共富家园

下一条: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藏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楠溪江畔追寻红色足迹 五尺红村汲取信仰力量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