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党史学习,传承红色精神,弘扬革命文化。盛夏7月,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藏行”社会实践团奔赴温州永嘉与金华义乌展开了暑期实践活动。此行收获颇丰,通过开展访谈、寻访、参观活动,不仅领悟到丰富的红色文化,而且也了解到当地的乡村振兴方法。
革命光芒不息,红色精神永存
走进红十三军军部纪念馆的大门,实践团一行在红十三军七位主要领导雕像前驻足,庄严竖立着的雕像栩栩如生,革命先辈不畏牺牲、英勇作战的情景仿佛重现眼前。顺着长廊向里走,纪念馆讲解员讲述了红十三军创建的历史背景和永嘉籍革命先驱的英勇事迹,这些红色经典故事令实践团成员肃然起敬。从纪念馆出来,实践团一行来到位于军部旧址旁的纪念碑广场,纪念碑矗立在苍翠松柏之间。登上寓意着1949年新中国成立和红军11年奋斗历史的60节台阶,实践团全体成员向纪念碑鞠躬致敬,深切表达对革命先辈的缅怀之情。实践团党员师生在红军广场铿锵有力地重温入党誓词,随后转赴五尺村文化礼堂感受当地的人民的质朴之气。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作为当代青年,需铭记历史,传承好先辈的革命精神,才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砥砺前行,奋楫扬帆。
踏寻红色足迹,汲取奋进力量
怀着对红十三军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实践团走访了永嘉县岩头镇红十三军的策源地——红星社区,追寻这片土地上不朽的红色印记,重温了那段峥嵘岁月。一位在党30多年的退伍军人向实践团成员们讲述了他在参军时响应毛主席号召,摆脱对国外技术依赖,不顾脸部和腿部受伤,坚决完成制作电瓶的任务;另一位老党员是红十三军革命先辈的后代,在他饱含浓浓乡音的讲述中,实践团成员仿佛置身于那个如火如荼的战争年代,看到了革命先辈们在斗争中冲锋陷阵,用鲜血和生命抗击敌人的动人场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而革命先辈的精神品格就是深深融入在中华民族血脉的红色基因,是筑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灵魂所在。
寻访望道故里,体悟信仰力量
实践团一行随后来到义乌分水塘村,探访陈家老宅、走进故居柴房,重温陈望道先生的革命事迹,汲取其中的信仰之力,砥砺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先生体味的甜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是革命志士对民族复兴的家国情怀。“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践团成员在此深刻体悟到厚重的红色力量,纷纷表示要学习先生追求真理、坚定信仰、勇担大任的品质,担当起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
感悟传统文化,赓续文明乡风
踏入分水塘村文化礼堂,习总书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几行字便映入眼帘。向里走去,精心雕刻的红色对联、栩栩如生的红色剪纸、高高挂起的红色灯笼、苍劲有力的书法作品以及大厅悬挂的“本固枝荣”的牌匾给实践团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穿过长廊,成员们纷纷驻足礼堂内墙,认真阅读着墙上展示的分水塘村村史概况、乡风民情、红色历史等,深切感受到了作为一方革命热土,村内蕴含的红色气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和谐氛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下,要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之间的结合点,助力乡风建设,推动乡村振兴事业不断前进。
深挖红色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实践团成员采访了村委委员陈卫强,解开了分水塘村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密码”。从村民生活拮据的“贫困村”到全村致富的“示范村”,分水塘村始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将地区红色资源与绿水青山有效结合,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加快乡村物流建设,进一步带动和发展了乡村餐饮、民宿、农副产品销售。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生活迈上了新台阶。分水塘村推进乡村振兴的方法路径行之有效,值得其他乡村学习和借鉴。
秉承人民至上,致力家乡建设
一条条柏油马路,整洁有序的村落环境给实践团成员留下深刻印象,分水塘村今天的发展是一代又一代党员干部带领全体村民不懈努力的结果。张五弟同志在接受实践团成员采访时表示,从加入中国共产党到担任分水塘村村长,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就是他的人生信条。在村里修建公路缺乏资金时,他带头卖房筹集资金;在村民意见有分歧时,他奔走协调矛盾。实践团成员感叹老一代人为分水塘村民服务,为分水塘村发展贡献力量的一颗赤诚之心,受到了莫大的鼓舞,表示将努力提升自己,为社会主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实践团一行从温州永嘉的浙南红军小镇到义乌分水塘村的望道故里,在探寻红色根脉过程中,增加了丰富的党史知识、深切感受到红色精神的力量、深切感受到当地人民对红色根脉的自觉传承与发扬。此外,分水塘村将传承红色文化与打造绿水青山相结合的乡村致富方式给实践团在新时代深刻理解“红绿结合”乡村振兴方法以重要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