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2016〕8号
为优化学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扩充优质课程资源,充分发挥通识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学校决定重点建设一批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特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把握通识教育特征,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知识,拓宽视野,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质,增进对自身、社会、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二、建设目标
通过积极培育、持续改造与不断升级,构建优秀的课程团队,建设优质的教学资源,创建卓越的课堂教学,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学校特色、深受学生欢迎的优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着力培养一批热心教学、专注教学的优秀教师队伍。
三、课程范围
根据学校办学要求与特色,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分为生态创业类、自然科学类和人文社科类三大类。
(一)生态创业类。体现学校建设生态大学办学目标和生态环境教育的特色,帮助学生了解当今世界主要生物与环境的和谐问题,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供创新实践、成功创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的学习指导,培养“有创意、能创新、善创业”的高素质“三创”人才。
1. 生态与生命关怀模块:如生态文化概论、环境与人类生活、园艺与健康、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全球气候变化、森林保护与人类、饮食营养与健康、植物鉴赏等相关课程。
2. 生态与绿色生活模块:如循环经济、昆虫学文化、生态旅游、环保与清洁低碳能源/生产、绿色食品/材料、材料与环境、植物生态与环境、生活中的环境法等相关课程。
3. 创业知识与实操模块:如创业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管理与实践、心理学与大学生创业、团队意识提升与训练、创新创业领导/执行力、创业法律、社交礼仪、沟通与人际关系、演讲与口才、金融理财与财富管理、经济竹类资源与利用等相关课程。
4. 创新素养模块:如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指导、创新管理、创新理论、科研方法训练、创新思维训练、创新设计与创意生活、产品设计图学、科技探索与创新、茶艺创意等相关课程。
(二)人文社科类。旨在培育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1. 文史经典与传承模块:如浙江历史与文化、钱王文化、国石之鸡血石的鉴赏、各类经典著作导读、国学修养、世界各国人文风情、汉字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华茶文化、中外文化等相关课程。
2. 艺术审美体验模块:如美学概论、花卉艺术、音乐鉴赏、影视作品赏析、世界遗产欣赏与保护、中国古典艺术鉴赏、旅游景观赏析、中外园林风景、建筑赏析、经典家具鉴赏、服饰文化、音乐赏析等相关课程。
3. 社会探究模块:如公民素质与社会责任、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发展、社会变迁与中国发展、当代国际关系、中国经济/社会热点与难点问题等相关课程。
(三)自然科学类。主要提高学生对科技发展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认识,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过程和规律的了解,全面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
1. 学科发展与文化模块:如科学技术史、物理/化学/数学与人类文明、走进数学、地球科学、蔬菜/花卉/果树园艺、材料与文明、生物技术与伦理等相关课程。
2. 技术应用与进步模块:如智慧林业、生命科学与现代生活、互联网与科技进步、中医养生、中药识别与应用、园艺疗法、现代农业、动物行为与饲养管理、互联网与科技进步、新型材料等相关课程。
四、建设方式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来源两个方面:一是从原有的通识课中精选符合要求的课程;二是结合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和本校特色设计的新课程。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建设途径主要有“直接认定”和“申报立项”两种方式,必要时学校将对部分课程进行委托建设。
(一)直接认定。对上述所列课程范围内已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经学校评议达到《浙江农林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标准》(见附件)优秀标准的,直接认定为校级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二)申报立项。未达到上述认定要求的已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和符合通识教育设置原则、具有我校特色的新课程实行申报制。具体申报条件如下:
1. 课程设计: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符合通识教育理念;重在启发思想、传授方法和培育精神,而非讲授知识细节,应贯彻“少而精”的教学原则。
2. 课程团队:课程负责人原则上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近三年教学业绩考核至少一次A且未出现C;已获得博士学位、近三年开设过相关课程、近三年教学业绩考核至少两次A且未出现C的讲师也可申报。
3. 教学材料:具有详细的课程教学大纲。
4. 教学安排:每学年至少能开课一次。
五、教学要求
(一)教学内容。体现国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趋势,内容精炼,重在启发思维,传授方法。
(二)教学模式。鼓励使用大班授课与小班研讨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由课堂讲授、课外阅读和课堂讨论等多个环节组成。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目录,并对学生提出必要的课外阅读量要求。通过课堂讨论、撰写报告或小论文等多种形式,检测学生学习质量。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倡进行案例式、参与式、启发式、探究式及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改革,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避免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鼓励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课堂教学,以适应学生个性化、碎片化及移动化学习需要。
(四)考核方式。鼓励开展形成性评价考核方式,关注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关注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同时的实际能力提高。
六、建设办法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学校采取认定立项、期满验收、定期复评的方法进行建设。
对于直接认定并通过的课程,需提交后续2年的课程建设建设方案。学校给予每门课程一定的建设经费;认定通过后先拨付建设经费的50%;两年后,根据课程建设方案进行检查,检查合格者拨付剩余50%的建设经费。同时,直接认定通过的课程按照优课优酬政策给予开课课程教学工作量补贴。学校每年组织一次检查,对未达优秀标准的课程暂停开课,予以淘汰,并停止经费资助,待限期整改合格后方可继续开课。
对于申报立项通过的课程,学校给予每门课程一定的建设经费支持,课程立项时先拨付经费的50%,验收通过后再拨付剩余的50%。课程建设周期为两年,但经过两个开课周期的教学实践检验,立项课程可提前提出验收申请。学校对提出申请的课程进行认定验收,验收参照《浙江农林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标准》优秀标准进行,通过者认定为学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验收通过后学校按照优课优酬政策给予开课课程教学工作量补贴。验收不通过者,将给予一个学期的整改,整改后经检查仍不通过者,将被淘汰。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在开课中如果连续二轮学生选课人数不足20人,或者发生重大教学事故,或者学生评教不合格的课程将被淘汰。
教学效果好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在校级及以上课程建设项目中予以优先考虑。
附件:浙江农林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标准
浙江农林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标准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建设要求 |
课程目标与定位 (5分) |
课程定位 (2分) |
符合学校通识课程模块特征;体现学校办学传统、优势与特色。 |
课程目标 (3分) |
课程目标明确,旨在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知识领域,培养多学科思维,提高人文情怀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
教学团队 (15分) |
团队结构 (5分) |
有稳定的不少于3人的教学团队,并根据课程需要配备助教;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团队成员中至少有二名具有或副高(含)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成员能独立承担课程教学;课程负责人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并参与至少三分之一学时的课程教学。 |
团队建设 (5分) |
团队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师资团队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并取得实际效果。 |
教学改革 (5分) |
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与研究有思路、有举措、有成果;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并推动教学改革,团队承担有校级及以上教改项目,近三年撰写发表教研论文2篇。 |
教学内容 (15分) |
课程内容 (10分) |
经典性,有利于学生了解人类最基本的知识领域和思维方法;融通性,对不同学科领域的内容进行融合贯通和完整认识;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完备理性、健康人格、美好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识性,不以预先修习系统性专业知识为前提,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普遍适用。 |
教材建设 (5分) |
选用高水平的优秀教材,或编写出优质适用的教材或内部讲义。 |
教学条件 (15分) |
基本资源 (10分) |
具备能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完备教学资源,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案或演示文稿、教学日历、重点难点指导、作业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 |
拓展资源 (5分) |
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有效的文献资料,提供与授课内容相关的15本以上经典的前沿的课外参考阅读书目或参考文献;建设与课程相配套的习题库、案例库、素材库等;鼓励进行课程教学录像,教学录像要求与知识点相匹配,录像布局合理,符合MOOC教学模式要求,体现课程特色。 |
教学过程 (30分) |
教学方法与手段 (10分) |
结合课程特点,通过课堂模拟、项目参与、社会实践和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进行问题引领、多维互动的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式和体验式教学;推行大班上课小班研讨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运用多媒体、学校课程平台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混合式教学实践。 |
教学组织 (10分) |
由课堂讲授、经典阅读、课内外练习及课堂讨论等多教学环节组成,促进学生知情意发展,开课学期至少布置两次课外阅读作业,并提交读书报告或小论文等检测自主学习效果;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研讨,每位学生在开课学期至少参与3次分组讨论。 |
课程考核 (10分) |
注重过程性评价,考核形式灵活多样,期末考核占总成绩的比例不超过50%。 |
课程效果 (20分) |
教学安排 (4分) |
原则上以学年为单位滚动式开课,每学期至少开课一次。 |
教学效果 (8分) |
课程深受学生欢迎,选课学生多,开课班次多,每学年开课学生平均不少于100人;学生到课率高,教学效果好,近三次学生评教排名全校前20%。 |
推广价值 (6分) |
在学校网络课程中心上线,课程网站运行良好,能实现有效共享,有加入各类高校课程联盟的可能性;课程特色鲜明,具有示范辐射作用和推广价值,建设期内至少开设一次公开课。 |
建设规划 (2分) |
提出课程后续建设的方案与想法;验收后课程至少可持续开课三年。 |
注:优秀标准总分应达到8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