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8日,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农村改革与城乡融合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浙江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研讨会,在浙江农林大学衣锦校区西大楼208会议室举办。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黄祖辉教授等9位专家学者作了主题报告,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赵兴泉研究员作了总结,来自省内的专家学者、部门领导和浙江农林大学20余人参加研讨会,沈月琴副校长到会指导。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研究中心主任高君教授主持。
高君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在全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认真领会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新要求,深入研究谋划编制“十四五”规划这样一个背景下,召开浙江农村改革基本经验研讨会,旨在总结浙江农村改革经验,努力建设和展示农村改革城乡融合及充满生机活力的浙江重要窗口。这不仅具有重要理论学术价值,更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黄祖辉教授作了“浙江农村改革与发展对中国的经验启示”的报告,分析了改革开放40年中浙江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经验。他强调,浙江农村改革离不开国家的整体改革,应从两者关联性上分析浙江农村改革的定位、创新与超越。
黄祖辉教授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浙江农村改革与发展可分20世纪80年代、跨世纪前20年和党的十八大以后等三阶段。在此过程中,浙江从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路径,具体包括:在“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制约条件下,探索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农业发展的道路。探索了浙江特色的生态和经济发展,推进农村制度创新,建立多种类型的规模经济、产业组织体系和新型双层经营体系。在农村基层制度架构下,探索了美丽乡村和和谐乡村的现代乡村建设道路。
楼晓云副厅长作了“浙江农村改革与政策体制创新”的报告,认为浙江农村改革可以划分为二个阶段划。上世纪80年代为第一阶段,包括农村生产经营体制改革、农业税改革,基本上以放活为主。2002年03年浙江正式实施千万工程可作为第二个阶段,主要特点是以城乡统筹为方略和导向,以城乡融合为方法路径,以城乡一体为目标。
浙江农村改革的驱动力问题,楼晓云副厅长认为,未来的改革动力在于产权改革,就是要发挥农村主体作用。如果说城乡统筹的过程体现的是政府的驱动力,那么城乡融合阶段,需要更多的市场化,解决农村的人才问题,文明的全面发展。
许健全处长作了“浙江省农村综合改革集成建设项目及经验启示”的报告,回顾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他认为,从2002年开始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遵循了“少取多予放活”的指导思想,并构成了农村改革的三个阶段。
许健全处长认为,农村综合改革包括乡镇机构改革、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其中,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体现了主体的转换。现在浙江农村的改革向综合集成阶段发展。
综合集成改革是整体推进各项政策在一个特定区域里面进行一个综合的集成,包括目标集成,政策集成、绩效集成、效果集成。许健全处长认为,推进农村综合集成改革,就是不超越阶段,但是要紧紧紧抓住那个阶段,经济社会水平已经发展哪个阶段,需要马上突破哪个阶段的瓶颈,而不是超越。
钱文荣教授作了“城乡融合视角下的浙江农村改革思路”报告,从城乡人口双向流动与融合角度,阐述了浙江农村改革的思路,他认为,浙江城市化水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在如何避免农村空心化的背景下,农村改革存在着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和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的数量逐年增加,但就近就地转移和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的质量勘忧问题。
究其原因,存在人力资本低,就业遇冷被迫返乡,农村受教育的子女面临升学而返乡,因赡养父母或创业计划而主动返乡等原因。这说明农民返乡与其家庭难于融入城市有关,也无法解决空心化问题。钱文荣教授认为,空心化问题的根源是城乡二元体制和城市偏向战略导致的城乡结构恶化。为此,需要新型城镇化引领,在城乡融合框架下进行城乡人口的双向流动与融合改革。
潘伟光教授作了“新世纪以来浙江“三农”改革的成就、举措、经验、启示”的报告。他认为,新世纪以来浙江“三农”改革的逻辑起点是党的十六大,实际上是统筹城乡发展。
在浙江三农改革发展成效方面,他认为存在“五个转变”,即农民生活从基本小康转变为高水平全面小康;农村环境有脏乱差,转变为全国生态环境最优的美丽乡村;农业生产从弱小散转变为竞争力强的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城乡关系从二元分割转变为城乡融合发展;乡村社会加速从传统社区转变为开放文明有序的现代化的乡村。
在浙江三农改革创新重要举措方面,一是率先在全国开展千村示范为标志性的农村人居环境工程。二是率先开展了以高效生态农业为标志性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是率先创新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合作经济为标志的农村合作经济的改革。四是率先在全国推出《城乡发展一体化发展纲要》为标志性的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五是持续创新推进扶贫开发和区域协调发展相结合,走共同富裕的新路子。
在浙江“三农”改革的基本经验方面,改革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中心,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坚持继承和创新的这个统一。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坚持高效市场和高效政府的有机结合。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坚持效率公平兼顾。处理好上和下的关系,坚持创造性贯彻中央的精神与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的紧密结合。
在浙江“三农”改革的重要启示方面,应从浙江“三农”改革“为什么改”“改什么”和“怎么改”上进行探索。
杨建华研究员作了“家庭:浙江农村改革的一个社会学分析单位”的报告,认为改革就是回归常识,回归人性,回归常态,回归文明。
他分析了中国家庭的社会学意义,认为家庭构成了浙江农村40年改革的一个引擎。家庭本位是中国社会关系最根本基础,具有强烈的生命力。中国家庭具有一表千里,天下一家的蕴含。同时,家庭是自觉性生产和商品性生产相融合的一个整体,是基本的共同体,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以家庭或家族为基本生产经营组织;家庭成员是这个生产经营组织的基本成员;这种基本经济组织,农产品生产、商品生产,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一体,与市场经济紧密相融。
杨建华研究员认为,以家庭为主体的社会化小生产是浙江40年农村改革的一条路径,而家庭+农民合作社(协会)则成为浙江农村新一轮改革的一个选择。
浙江省社科院闻海燕研究员在题为“浙江农村综合改革的评价”报告中,认为浙江农村综合改革评价,具有渐进性和协同性、创新性、人民性的特点。
闻海燕研究员从马斯洛的人的发展层次视角,总结浙江农村改革的经验。她认为,浙江农村近40年的改革,首先,浙江经济发展为广大农民精神层面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其次,浙江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农村公共服务,为农民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再次,浙江培育新型农民,为农民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内在素质提升的条件,成为农民自由发展的前提。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丁关良教授作了题为“依法治国视角下的浙江农村改革”的报告。他分别从涉农立法、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和实施法治建设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浙江农村改革的理解。
他认为,浙江省地方涉农立法的改革创新实践,为推动国家涉农立法落地和方向提供样本。浙江省率先实行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对题懂全国确立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立下汗马功劳。浙江省创新实施法治乡村建设,为其他省(直辖市、自治区)提供宝贵可借鉴之经验。
顾益康研究员作了“浙江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的报告。他从发展角度概括了浙江40年农村改革的成绩单,认为浙江已经成为全国农民最富裕,农村最美丽,农业最高效,城乡发展差距最小,农业农村体制最有活力的省份。
在浙江农村改革的成果方面,认为构建起了比较完整的新型农业上的经济体制;探索出了以传统小农生产转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探索出了新型城镇化与美丽新农村双轮驱动的农村现代化发展;探索出了以农民的分工分业分化为主线的农民现代化;探索出人民大众创造财富,人民政府创造环境的大众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和民本发展道路。
在浙江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方面:一是坚持以农民发展为中心的农村改革宗旨。二是农村改革的方略,统筹城乡“新三农”,这是就是农村改革的范围,这也是浙江的特色,也是浙江的创造。三是坚持与时俱进的深化农村改革的路径,就是改革有发展互动的改革路径。四是农村改革的方法,最重要的群众路线的方法。五是要多元力量汇聚的农村改革的推进机制。
赵兴泉研究员总结了研讨会的特点,认为主题很鲜明,内容很聚焦,形式上很宽松,一边讲解一边可以提问,一边可以讨论。具体而言,有几个成果。
一是完成农业农村部委托的课题,坚定了信心,有许多收获。二是形成了总结浙江农村改革的成果的多个纬度。三是研讨了浙江农村改革的宝贵经验和启示,研究了农村改革作为浙江省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窗口担当。
同时,在总结中他也对城乡融合和农村改革研究中心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在新起点上,把浙江如何深化农村改革作为研究课题。二是在城乡融合发展方向,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体系要作为重点。三是把市场化配置资源改革取向下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为研究重点。
(马克思主义学院农村改革与城乡融合发展研究中心供稿)